“王书记来了呀,快来坐、快来坐……感谢你这下雨天还给我们送来致富经。”8月21日,见到了又来自家查看养猪场情况的宜昌市驻村扶贫第一书记王俊生时,正在猪场里喂食的兴山县古夫镇咸水村村民李可福连忙放下手中的活,接过王俊生递来的《兴山县咸水村种植和养殖技术资料汇编》。
这位满手老茧的农家汉子,三年多前还是一名贫困户,靠着扶贫政策、驻村工作队帮扶和自己的勤劳双手,他以不服输不怕输的干劲开起了家庭养殖场,短短三年多的时间就成功脱贫摘帽,变身为村里的养殖大户。“我走上养殖脱贫的路,真的要感谢咱们工作队的鼓励帮助。这不我在养殖技术方面遇到了难题,又是他们扶贫工作队给我送来了及时雨。”李可福说。
据悉,《兴山县咸水村种植和养殖技术资料汇编》是由宜昌市税务局根据该村实际编辑,涉及到母猪仔猪饲养管理、养羊实用技术、养鸡实用技术等12项农业产业技术知识。市、县、镇驻村扶贫工作队分别通过入户走访、座谈等形式把这本《兴山县咸水村种植和养殖技术资料汇编》送到全村13个组、508户1397人手中,切实巩固提升扶贫成果。
该村致富残疾人朱庆元,全家4口人,自己患有重度精神分裂症,妻子也体弱多病,他们全家人,发挥内生动力,依靠煮酒、养猪、养鸡、种植药材的循环农业,去年人平纯收入达到了5500元,住上了小洋楼,一举甩掉了贫困帽,成为村里的脱贫示范户,这也离不开宜昌市扶贫工作队的帮扶。
“我虽然有技术,但缺资金,也不熟悉市场。还希望在你们的帮扶下和乡亲们在致富上走得更远,通过你们的这次入走访座谈,不仅给我送来了产业发展技术书籍,还给我吃了一颗定心丸。我准备明年继续扩大规模,带动更多的乡亲就业增收。”畜禽养殖能人朱庆元说。
2015年,宜昌市驻兴山县咸水村扶贫工作队来到咸水村,工作队员们把走村入户了解农民生产、生活情况和产业发展作为第一突破口,经常与村“两委”成员进行沟通交流,听到了实话、摸到了实情。遇到走访户家正忙农活,工作队员就帮忙打下手,还一边干活一边主动聊天,渐渐地与村民们混熟了。村民们都说,这几个干部来扶贫不是到村里“走过场”,他们是真心想帮大家伙做点事儿。驻村工作队通过深入走访,了解村情民意,揪出了脱贫路上的三大“拦路虎”:一是村集体企业和农村经营主体培育不足,给贫困户致富带来困难,二是基础设施短板明显,三是产业发展落后。
为此,工作队将基层党建工作与扶贫工作有机结合,通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抓好制度落实执行,推动党务村务规范有序运行,经常开展交心谈心、集体决策村里大小事务,增强班子凝聚力,进一步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村里有了主心骨之后,完善基础设施、发展集体产业信心更强。
据了解,今年,该村制定了发展生猪、山羊、双莲鸡、蜜蜂、核桃、蔬菜产业扶贫计划,以筑牢咸水村脱贫致富的增收渠道。“我准备再次扩大养殖规模,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李可福说。(记者熊源、通讯员袁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