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7日,一篇关于亿元判决执行遇阻的报道引发了广泛关注,相关话题在舆论场中受到不少讨论。有网友提到,被法院查封的土地房屋,在不动产权证书上却显示无抵押、无查封等状态,这样的情况令人疑惑;也有声音希望相关部门能对事件细节进行核查。
![]() ![]() 无奈之下,尚阁公司向孝南区法院提起诉讼。2023年6月,法院作出判决,与此同时,一份关于财产查封的裁定引发关注:原本被查封的土地使用权被解封,转而查封了孝南区某村的商铺。土地解封后,余某江很快将其抵押给了自家控制的关联公司,并启动了开发建设。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武昌区和孝南区法院均有查封记录的情况下,孝南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核发的不动产权证书上,却标注着“无抵押、无查封、无异议、未设立居住权”。这使得相关法律文书的执行遇到困难,尚阁公司的合法债权暂时无法实现。 余某江的经历较为复杂,并非普通商人。他曾担任原孝感地区孝感市常务副市长(县级市),之后进入房地产领域发展,还获得过“孝感市知名企业家”的称号。不过,他的过往中存在一些争议。2014年9月,他因涉嫌串通投标罪被刑事拘留,同年10月取保候审,2015年10月解除取保候审,湖北省麻城市人民法院(2023)鄂1181刑初615号刑事判决书对此有相关记录。作为在商业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士,其行为更受关注,此次合作纠纷中他的做法,也引发了关于契约精神和市场公平的讨论。 这场纠纷的背后,涉及到契约精神的坚守、司法权威的维护,以及地方招商引资环境的信誉。当前,法治化营商环境是地方发展的重要议题,“重大项目推进”也备受重视,但在此过程中,司法公正与行政工作的边界需要清晰界定,以保障市场的公平竞争。 这一事件不仅关系到尚阁公司的合法权益,也影响着外来投资者对孝感营商环境的看法,更与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和区域发展基础相关。法治的价值在于有效执行,营商环境的吸引力在于公平公正。若不能维护好市场秩序和法律权威,可能会影响投资者的信心,不利于地方发展蓝图的实现。 目前,这场由亿元投资引发的纠纷已超出企业间事务的范畴,折射出地方法治生态与行政伦理等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营商环境建设的各方深入思考。 据悉,孝南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已对原核发的鄂(2025)孝南区不动产权第0003268号证进行核查,确认该不动产有查封记录,目前宗地状态一栏已更改为“已查封”。 记者 :陈江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