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 9 月 9 日,在非典疫情发生 8 周年之际,美国上映了一部大型生物学惊悚片《传染病》(CONTAGION,又译:《全境扩散》)。
该片以 SARS 事件为灵感来源,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一种靠空气就能传播,且致人死命的超级病毒在美国和世界迅速蔓延,造成几千万人死亡,引发美国社会大混乱,活着和将死去的人们惊恐不安。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苦苦寻求解决办法,最后终于研制出了疫苗。影片最后暗示,这种致命病毒来自中国澳门或香港,是由蝙蝠和猪身上的病毒奇妙混交而形成。
《传染病》上映后,引起社会广泛反响,美国当年票房收为 1.365 亿美元。然而,可能是由于该片数次涉及中国和中国香港、澳门的原因,有污化中国之嫌疑,所以中国对此片未作宣传,各地影院好像也未公开上映,中国媒体更是很少议论此事,许多中国人并不知道有这么一部大片。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美国是其中一个"震中"。截至 4 月 14 日,美国确诊病例已超过 58 万,死亡 2.3 万余人。4 月 12 日,全美 50 个州、首都华盛顿特区及 4 个海外领地全都进入"重大灾难状态",这是美国历史上首次出现这种情况。
当此之时,我重新看过《传染病》这部影片,感受自然不同,首先想到的是两句大意相同的话。一句是英国记者兼学者凯瑟琳 · 阿诺德女士在《1918 年之疫——被流感改变的世界》一书中写的:"在 1918 年春季到 1919 年夏季之间,这位'西班牙女郎'一直跳着死亡之舞,毫无预兆地随机杀人。世界好像处于一部灾难片里,没人知道世界上哪个角色会生,哪个角色会死。"(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 年 3 月第 1 版,第 11 页);另一句是 2020 年 3 月下旬一位美国妇女对着摄像机镜头讲的:"疫情很恐怖,就像一部灾难大片刚刚开始!"(央视 4 套"今日亚洲"节目)此外,我还产生了两个印象和两点想法。
两个印象:
第一,这部影片反映了美国人对大传染病威胁的忧患意识和战胜它的渴望。非典在中国横行一阵子之后,绝大多数中国人早将此事忘到九霄云外,然而美国人却在操心下一场大传染病何时到来,将造成多少美国人死亡,于是有人建模在计算机上运算,有部门进行相关演练,政府也拨款筹措抗疫物资,自然也就有人创作有关文艺作品。
美国公司之所以拍《传染病》这部大片,无疑首先出于赚钱方面的考量,但有不少美国人关心这方面的事情,恐怕也是关键原因。影片中所呈现的情景,有许多在美国如今实际发生的疫情中再现出来,如不断有人被奇怪地感染,不断有人突然地死去,由于病亡人数太多而只能挖"战壕"式壕沟将尸体作集体性掩埋等等。
当片中那位女孩听说注射疫苗需要排队等待很长时间,居家隔离时间还要再延长 144 天时,她发出了无奈的感叹:"所以不只失去春天,也失去夏天!"不过,影片给我印象最深的,还不是人们对大灾疫的极度恐惧,而是对战胜疫魔的渴望和执著。
片中疾控中心的奇佛博士对女友说:这场疫情将造成非常多的人死亡!其女友听后却镇定地回答:"如果四分之一的人会死,那表示四分之三的人会活下来。"这种超然无畏的人生态度,让人敬重和感慨!影片末尾,与美国首位感染者有关系的一对少男少女相爱了,寓示着人类生生不息和新的希望。
第二,这部影片体现了大片制作者很强的想象力。一场真实的 SARS 事件造成全球 600 余人死亡,《传染病》的编剧却由此想象出下一场大灾疫的死亡率高达 25%-30%,将夺走全球最低 2600 万人甚至一二十亿人的生命,这是需要超级想象力的。影片用蒙太奇手法形象地表现了病毒人传人、市传市的链式传导过程,用较长的片长反映了科学家研制疫苗和各地人们为图生存而争夺有限数量疫苗的事情,体现了研究人员追踪病毒源头(零号病人)的不懈努力,提到了病毒感染潜伏期和无症状感染者,设想了疫情如何导致社会骚乱和最终城市被美国大兵军管等情景。
片中台词"病毒显示了全新的特性,似乎变幻莫测""它(病毒)摸清我们比我们摸清它要快"……堪称洞察病毒堂奥之金句。最有意思的是,影片居然设想出了简陋的"方舱医院"。
应当说明,"方舱医院"是中国国家医疗队在支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过程中,为解决轻症感染者集中收治问题,所创造的一种医疗平台和模式;而在影片《传染病》中,已经形象化地呈现了"方舱医院"雏形——一座在 24—48 小时被紧急改造成的大型体育馆(片中叫"气密舱"),病床床位一共 25 排,每排 10 张,专用于收治发高烧的病毒感染者,那位献身于防疫事业的亚特兰大流行病情报所官员米尔斯女博士就病逝于此。此外,片中还出现了在大型露天体育场为广大民众注射疫苗的场面。
两点想法:
一、《传染病》可以作为中国灾疫影片的一面镜子但不是标杆。《传染病》反映出,美国电影业打造灾疫大片的能力相当强,一出手便不同反响,具有全球影响。在这方面,我们存在差距。2003 年非典疫情发生后,我国也拍过几部有关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如电影《惊心动魄》《三十八度》《微笑》《80 后》,电视剧《非典人生》《21 天》等,虽然角度不同、各具特色,却总体层次格局有限,令人印象平平。
什么原因呢?可能主要是拍得过急,各方面准备不足,没有打算冲击电影经典,在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方面用力不够。其实,以中国人之才智,编写出灾疫题材好本子是完全可能的。数年前,我就曾听见一位朋友侃他构思的玄幻大片《SERS 之源》故事,那才叫引人入胜、惊心动魄,以致当他绘声绘色讲完后十余秒,我们仍然精神专注、神色紧张,仿佛那一切恍在眼前。如果中国电影界今后有人想拍这类大片,我愿帮助推荐一二才俊贡献心智。
二、中国电影业应多拍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色的灾疫大片。1960 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曾拍过一部名为《在血防战线上》的故事片,讲述江南某地人民政府领导人民群众战胜血吸虫病的故事。
1961 年,该厂又拍出相同题材故事片《枯木逢春》,由郑君里导演,由著名演员尤佳扮演苦妹子,上官云珠扮演方妈妈,钱千里扮演方老爹,仲星火扮演李大爷等。《枯木逢春》拍得十分成功,在当时影响很大,即使到了今天,许多人也仍能记得其中若干镜头或情节。
我们应当总结以往好的经验,努力拍出一些不负时代和中国人民期望的灾疫大片。可以拍的题材非常广泛,如抗击非典,如中国医疗队赴非洲参加抗击埃博拉疫情和抗击疟疾,如抗击各种禽流感,如海关阻止疯牛病牛肉流入境内,如全社会关爱艾滋病病人,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更可以拍带科幻或玄幻色彩的。
拍灾疫题材大片不仅要善于讲故事,更要展示思想性、前瞻性,善将所叙述的灾疫事件放到人类共同命运和长远命运的大格局下去思考和展现,给人以大启示。
拍这种片子还须有大气魄,必须集中力量重力打造。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当年为拍好《传染病》,不惜花费巨资,聘请曾获得美国影评人协会最佳导演奖和奥斯卡金像奖的史蒂文 · 索德伯格作导演,同时聘请奥斯卡奖得主马特 · 达蒙、格温妮斯 · 帕特洛、凯特 · 温丝莱特、玛丽昂 · 歌迪亚以及曾获奥斯卡奖提名的裘德 · 洛和劳伦斯 · 菲什伯恩以及布莱恩 · 科兰斯顿等一批巨星明星演员联袂出演。这就从基础上奠定了该片质量之本,使得这部作品大放异彩。其做法虽难以照搬,但完全可资借鉴。
看过《传染病》之后,我还产生了其他一些想法,但那完全是另一篇文章的题目了。(常名)
|